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日照绿:鲁茶的文化未来2013年4月23日站长商会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3-4-23 13:32:16 人气: 标签:站长商会
导读:提起鲁茶,必然绕不过日照绿,这是目前为止,鲁茶产业中市场基础最为健全的一环。从日照绿的诞生到发展,我们可以观察到绿茶文化在山东的演变以及茶人们在市场化…

  提起鲁茶,必然绕不过日照绿,这是目前为止,鲁茶产业中市场基础最为健全的一环。从日照绿的诞生到发展,我们可以观察到绿茶文化在山东的演变以及茶人们在市场化的氛围中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产业文明。

  “南北兼容,儒道并举”

  之所以将日照绿作为北方茶的代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产量。日照市茶叶商会会长王子春告诉本刊记者,截至2010年底,日照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万余亩、茶叶总产量7000余吨,茶产业总收入8亿元,茶叶生产涉及32个乡镇,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省的50%以上和70%以上。

  一个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日照城优越的地理。业内广为流传的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分别是: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和中国日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临近大海,处在北纬35度左右,生长独特,没有污染,茶叶质量很高。

  关于日照绿茶的由来,就连日照当地的茶农说法都不一样。一种说法是日照自古便有本地土生土长的茶树。

  日照市茶叶商会秘书长、圣谷山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建华告诉本刊记者,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中(即日照区域),发现一株大茶树,“粗有三抱,高达五丈余”,怀疑是世界最大的茶树,日本人当成宝贝,立马砍了运回日本,同年在日本权威《茶》刊道过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

  更广为人知的是始于1966年的“南茶北引”。日照绿是南方茶的大杂糅,有意思的是,在日照特殊的地理下,似乎所有引进的南方绿茶口味趋向统一,其“体型”也越来越有“夫妻相”。“这种情况到现在科学上也不好解释。”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副苗辉告诉本刊记者。

  “南北兼容,儒道并举,与大海相连,与日系,这是独具一格的日照茶文化。”茶叶专家御海湾茶场总经理薄子宝这样说。

  一条产业链的高端与粗糙

  日照绿的制作工艺颇为繁复,巨峰镇茶农李召学告诉本刊记者,日照绿茶产品在加工制造过程中要求是:鲜叶原料在加工制作过程前要进行分级适当摊凉,杀青过程中要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和“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做形过程中要掌握:“温度先高后低”,“用力由轻到重”和“嫩叶轻,老叶重”的原则;干燥过程中要掌握:“温度先高后低再稍高”和“叶量先少后多”的原则。

  高建华也告诉本刊记者,一株茶树上长的茶,能分三六九等,这就是它的价值差异所在。但又因是同一株上长的,所以味道差不多,外行人很难分辨。

  “泡四种茶,色最淡的是棚茶叶最不耐冲,其次是春茶,再次是秋茶,最后,浑的是夏茶。口感不好说。跟浓度有关,但春茶最香,一泡香十里。”

  然而,这种高品质背后对应的是一个颇为尴尬的产量。即便日照雪青茶场作为规模最大的茶场,产值也只排在中国茶行业百强的后半部分,这与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是不相符合的。山东自古便是茶叶消费大省,数据显示,每年茶叶消费量在3.5万吨左右,而日照绿的产量也只有8000吨,其总共15万亩的茶园比不上福建等地一个县的种植面积。这些产量无法供应全省,更不用提全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量假冒日照绿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从功能性饮料到文化输出

  高建华正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绿茶文化。他的圣谷山品牌实现了一种从追求质量到塑造品牌的转变。作为日照绿的高端品牌,圣谷山正在努力发掘属于自己的茶基因。在做好有机绿茶的同时,日照红茶、儒茶、禅茶等产品的推出,标志着日照茶开始自发谋求中国绿茶江湖的话语权,探索未来绿茶的种种可能。

  从茶园到茶场,从制茶到品茶,高建华自主创新,摸索出横跨茶园管理、茶叶流通全环节的36道品控细节,用规范的流程为高品质茶品提供全保障。在鲜料品质、制作工艺得到保障之后,日照绿茶高端品牌的建立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他首先想到的是绿茶与古代士子阶层的关系,他说绿茶的功能是不断进阶的由功能性饮料,到变作陆羽《茶经》中士大夫的美学;从汉唐帝国时期以东方文明的形象文化输出,再经由宋徽及宋代文人、僧人和的演绎和茗战,绿茶最终形成包含儒释道各家精髓的“茶文化”。“茶禅一道传入日本,就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

  “让日照绿喝出文化味,文化才是日照绿进军高端市场的关键。”高建华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专家认为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中国人就有了饮茶习惯。遗憾的是,我国多数茶企没能借助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界茶叶市场上倒是欧洲一些没文化的茶企赚得盆满钵满。这很令我们深思。”高建华如是说。